Z 您现在的位置: > 区块链 > 70后博士在青藏高原研究小草_这块“小草化石”藏着青藏高原的秘密|远古发现·背后

70后博士在青藏高原研究小草_这块“小草化石”藏着青藏高原的秘密|远古发现·背后

2025-03-09 13:53:33来源:芦苇下载站发布:LR

最近70后博士在青藏高原研究小草_这块“小草化石”藏着青藏高原的秘密|远古发现·背后事件在热度非常高,为大家准备了完整关于70后博士在青藏高原研究小草_这块“小草化石”藏着青藏高原的秘密|远古发现·背后事件的所有相关内容,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这方面的情况,请持续关注本站!

这块“小草化石”藏着青藏高原的秘密|远古发现·背后

24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有多高?它的生态环境是怎样的?最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团队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地球环境研究所刘晓东团队合作,借助一块“长着小草的化石”,揭开了青藏高原中部在2400万年间“长高”的秘密。

### 一、发现与鉴定

2009年,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团队在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时,在伦坡拉盆地(现西藏那曲市域内)采集到了一些植物化石。这些化石中有一块带有脉络清晰的扇形轮廓印痕,引起了王宇飞的注意。起初,对于这块化石的性质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是昆虫翅膀的印痕,但王宇飞根据其二歧分支的脉络结构和质地,判断它更像是一种植物。

为了确认这一判断,王宇飞将化石照片发给了古昆虫学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任东。任东回复说:“肯定不是昆虫翅膀,建议在植物圈里找。”随后,王宇飞在出访印度期间,又将化石拿给当地的古植物学家们看,他们认为这可能属于蕨类植物中的“铁线蕨属”。

最终,王宇飞找到了蕨类植物分类学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张宪春。张宪春一眼认出这是苹属植物的化石。经过查阅大量资料,研究团队对化石的生物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确定了其分类定位

### 二、苹属化石的意义

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古植物馆,记者看到了这块珍贵的化石:半个巴掌大的灰白色石板上,一片指甲盖大小的扇形痕迹清晰可见。王宇飞解释说,这个痕迹是苹属植物四个叶片中的一个,可以看到其独特的脉络结构。苹属植物是一种生长在河、湖岸浅水区或近岸湿地的小草本植物,株高不超过30厘米。

王宇飞指出,2400万年前,伦坡拉盆地还是一片古湖,这棵小草当时就生长在平静的湖边,后来被泥沙掩埋,逐渐沉积成化石,因此保存得如此完好。

### 三、测量青藏高原的“身高”

苹属化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生活在古湖边,因此其海拔可以视同古湖湖平面的海拔,避免了之前一些研究中无法明确通过植物化石估测的海拔对标的究竟是青藏高原古垂直山体哪个位置的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和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通过对希夏邦马峰地区一块高山栎化石的研究,提出了该地区近几百万年间出现快速抬升的观点,开创了利用植物化石研究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的先河。

参与此项研究的中科院植物所博士谢淦表示,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他们决定利用这块苹属化石来测量青藏高原的“身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化石同层的花粉组合数据等,研究团队逐步确定了古湖海拔的上下限,最终解开了青藏高原中部“身高”的秘密。

### 四、研究结果与意义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中部在2400万年间“长高”了约1000米至1700米。王宇飞表示,这项研究可谓“十年磨一剑”,对青藏高原中部2400万年前高程和景观的重建,为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抬升动态过程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生物学实证。

### 结语

通过对这块“长着小草的化石”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2400万年间“长高”的秘密,也为进一步探索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上述就是关于70后博士在青藏高原研究小草_这块“小草化石”藏着青藏高原的秘密|远古发现·背后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攻略和资讯可以关注我们资讯频道,之后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

Copyright © 2017-2024 www.luwei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芦苇下载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6174号-5

芦苇下载站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