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月75%股基上涨 嘉实基金旗下多只基金涨幅超17%
2025-03-07 02:20:41来源:www.luwei123.com发布:二蛋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6日讯(记者 康博)截至2月28日,在有可比业绩的1007只(各份额分开计算,下同)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有757只基金在今年前两月里实现了业绩上涨,占比75%。另有249只基金下跌,1只收平。
从涨幅榜看,平安先进制造主题股票发起A、平安先进制造主题股票发起C以50.68%、50.54%的涨幅夺冠。该基金由张荫先管理,其曾担任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动力总成项目主管工程师、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副部长、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发展中心高级分析师,2018年6月加入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最新披露的2024年四季报看,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为三花智控、奥比中光、兆威机电、豪能股份、拓普集团、双林股份、福达股份、安培龙、浙江荣泰、恒立液压。
此外,嘉实基金旗下的嘉实前沿科技沪港深股票A、嘉实前沿科技沪港深股票C、嘉实制造升级股票发起式A、嘉实制造升级股票发起式C、嘉实互通精选股票,分别以27.01%、26.92%、25.92%、25.88%、24.90%的涨幅占据后五名。
该公司还有嘉实互融精选股票A、嘉实互融精选股票C、嘉实绿色主题股票发起式A、嘉实绿色主题股票发起式C也分别在今年前两月上涨了17.87%、17.80%、17.63%、17.52%,成为最大的赢家。
举例来看,嘉实前沿科技沪港深股票目前由王贵重和赵钰管理,其中王贵重管理经验接近6年。资料显示,王贵重曾任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TMT行业研究员,2015年7月加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TMT行业研究员、科技组组长,现任大科技研究总监。该基金去年四季度持有的前十大重仓股为小米集团、理想汽车、中芯国际、腾讯控股、美团、纳芯微、康诺亚、永辉超市、小鹏汽车、中科飞测。
而嘉实制造升级的基金经理孟夏从2014年7月加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 2020年7月开始管理公募基金,管理经验超过4年。其去年四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中也出现多只机械龙头个股及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包括欧圣电气、德昌股份、步科股份、科沃斯、景业智能、拓普集团、三花智控、晶品特装、恒帅股份、恒工精密。
跌幅榜上,前海开源价值策略股票以-7.97%的表现垫底,该基金由覃璇管理。资料显示,覃璇历任中国银行软件中心信贷业务部软件工程师、北京京北方科技软件工程师、南方基金交易管理部交易员,2015年12月加入前海开源基金,现任FOF投资部基金经理,累计管理公募基金经验达4年。
前海开源价值策略股票去年四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为中国海油、中远海控、长江电力、上海银行、中国广核、南京银行、平安银行、沪农商行、川投能源、桂冠电力。但进入到2025年,其年内收益率已经下跌8.65%。
在今年前两月跌幅超过6%的普通股票型基金还有国联安科技动力股票、信澳蓝筹精选股票、金鹰先进制造股票(LOFC、金鹰先进制造,分别下跌了6.51%、6.23%、6.15%、6.09%。其中的国联安科技动力由11年老将潘明管理,其早年在计算机科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扎克斯投资管理公司、短剑投资公司任职。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在海通证券担任投资经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GCS母基金公司、GCS有限公司、GCS有限责任合伙公司担任独立董事。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经理助理、投资经理。2013年12月起加入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此前重仓个股包括寒武纪、麦格米特、恒玄科技、海光信息、英维克、生益电子等。
2025年前两月普通股票型基金涨跌幅前100名
数据来源:同花顺(规模截止日期:2024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蔡情)
叶景上一篇: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如何建立? 下一篇: 最后一篇
相关阅读
- 03-07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如何建立?
- 03-07 第二十一期:ETF和ETF联接基金份额的区别有哪些?(上)
- 03-07 多家银行美元存款利率降至“3字头”
- 03-07 构建“1 N”政策体系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迎顶层设计
- 03-07 回应科技创新、助企纾困、加速建设交通强国等热点话题 首场“部长通道”传递发展信心
- 03-07 2025年主要发展目标出炉,“变”与“不变”背后有何深意?
- 03-07 今年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释放稳增长信号
- 03-07 代表委员话AI:产业融合、立法监管、人才培养成焦点
- 03-07 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支持科技创新“四项试点”开展路径
- 03-07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人工智能 ”行动,新旧动能转换再添动力
- 03-07 政府工作报告加力部署房地产,专家预计2025年楼市调整将步入尾声
- 03-07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时降准降息”,幅度将有多大?时机如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