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时代 保险业如何助力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2025-02-19 20:18:45来源:www.luwei123.com发布:二蛋
长期以来,智能驾驶技术的高阶功能多集中于2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然而,今年以来,高阶智驾系统呈现出加速下沉的趋势,正从“高配”逐渐转变为“标配”。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比亚迪近日宣布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驾驶主体逐渐由“人”转变为“智能驾驶系统”,这一变化正在重塑车主的风险结构。在新形势下,车主的保险保障需求日益全面化和多元化;保险业希望新的市场需求能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智能汽车产业也希望保险产品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以确保其“行稳致远”。
一些车企和险企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开始积极行动。近日,小鹏汽车计划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此前,赛力斯与平安产险已合作推出相关风险保障方案。总体来看,对智驾保险仍处于探索阶段。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当前,研究和创新已在路上,未来相关各方仍需协同发力。
智驾系统渗透率快速提升
“2025年将成为全民智驾元年。”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近日表示。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过3000万辆的规模优势,为智能驾驶技术的进化提供了独特土壤。工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L2级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已达50%。
自动驾驶除了增强驾驶体验外,还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如疲劳驾驶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在遇到危险时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措施。
车主姜女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我用得最多的是自动泊车功能,真的非常方便。”作为新手司机,她认为自动泊车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并期待未来可以使用更多智驾功能。
车主刘先生对记者表示:“我经常使用自动驾驶功能,主要在高速路段使用。在堵车、疲劳时使用智驾系统很方便。”
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智驾系统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全民智驾或是大势所趋。
科波拉汽车咨询服务(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能驾驶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的深度提升。从市场应用看,目前中高端车型均配备了驾驶辅助、主动安全、应急预警等智能化功能,预计未来中级以下车型,也将配备不同等级的智能化硬件及功能。综合来看,车辆的智能化时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车车科技CEO张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驾的普及程度,受技术的成熟度、成本、用户接受度以及出险情况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当前,我国智驾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整体来看,较低级别的智驾可能全民普及,高阶智驾的普及还需进一步观察。
新趋势催生保险新需求
智能驾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对与汽车紧密相关的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大量的保险需求。市场对智驾保险关注的焦点是,保险如何有效地给车主“兜底”?
围绕上述焦点,又衍生出多个问题:一旦出险,应如何确定车辆制造商、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车主等各方的责任比例?谁来负担保费支出?在大数据缺失的情况下,保险业如何实现精算定价?
就责任划分问题,康德智库专家、上海永盈律师事务所律师潘雪晴对记者表示,智驾时代出险首先要进行责任主体的认定。若事故由智能驾驶系统的设计、制造缺陷、软件漏洞或更新不及时导致,车企或智驾系统厂家应承担主要责任。若是驾驶员未正确使用智能驾驶功能,如在不适合的路况下强行开启,或者在智能驾驶运行时未保持足够注意力并及时接管车辆,导致车祸发生,驾驶员应承担主要责任。
王浩认为,在理想状态下,车险的责任划分应以出险时的驾驶控制主体为参照。然而,目前车辆普遍尚未实现完全依赖自动控制,人机并用的状态下,责任判定存在困难,车险事故责任判定仍主要参照传统车辆的方法,侧重于“人”的因素。
当前各地的法律法规也更侧重于“人”的因素。例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提到,自动驾驶汽车上道路行驶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交管部门按照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认定。车内有驾驶人的,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车内无驾驶人的,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
在保费分担方面,张磊认为,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在自动驾驶模式下的保费或将由车企承担。当启用自动驾驶的汽车在切换为人工驾驶时,车主才需缴纳传统车险保费。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面对人机并用的场景,需要利用“人机共驾智保体”来解决保险责任认定等问题。该系统能够收集事故相关的多源数据,包括行为数据、自动驾驶功能请求数据和人车交互数据等关键信息,再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上链存储,实现汽车数据加密存储及交互,保障车企和险企数据安全,将当时的驾驶状态形成报告传送给险企。险企收到报告后,会启动理赔程序,并进行保险责任认定及自动核赔,并在确认后支付赔款,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此外,险企在推出智驾保险时还面临其他挑战。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律师付永生对记者表示,智驾依赖于复杂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对这些系统的技术故障风险,传统车险较少涉及;网络安全风险未被传统车险覆盖;同时,自动驾驶汽车还可能面临法律和道德风险,如在面临紧急情况时选择保护乘客还是行人?相应的决策可能引发法律争议和道德问题,这也是传统车险尚未覆盖之处。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高阶智能网联汽车的使用涉及多种场景,不同场景下的道路、环境、交通等特点差异较大,所需要提供的保障类型也不同。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不同的自动驾驶功能,所覆盖的风险种类和保障需求也呈现差异化。
面对上述一系列挑战,一些险企选择和车企联手研发智驾保险。例如,小鹏汽车基于长期积累的智能驾驶技术与用户数据,将于近日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此前,平安产险与赛力斯也合作推出了智驾保障服务计划。平安产险还针对泊车辅助、巡航辅助、领航辅助以及网络安全等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型风险点,针对性地设计了保障方案。此外,某品牌新能源汽车去年也推出了“智驾保”服务,若车主在使用PPA领航辅助功能时发生事故,产生的费用由车企承担,包括因事故导致的第二年保费上涨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探索为智驾时代的风险保障提供了有益尝试。
各方仍需协同发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相关各方需要协同合作以推动智驾保险加快普及。
从保险机构层面来看,险企需要提升技术整合能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风险定价能力。王浩表示,首先,未来的车险产品形态将发生变化,将由以往的以财产险为主演变为以责任险为主。其次,车险保障的对象将进一步细分。未来,智能驾驶车辆的保险中,可能包含对车辆传统硬件的财产损失保险,对驾乘人员的责任保险,对车辆智能系统(含软件系统、智能硬件的损失保险和责任保险等多个部分。再次,智能驾驶的车险服务,将更加依赖于对前沿智能软件和硬件技术的掌握,这对保险公司的技术整合能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磊补充道,智驾的发展普及或将带来多方面变化:一是业务格局的变化,智驾可能导致传统车险保费规模缩小,而新的保险需求和服务模式则可能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车险产品持续创新;三是车险定价模型发生变化,这意味着车险的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需要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风险特征。
燕梳新学堂创始人施辉也对记者表示,保险机构可以从多方面发力优化智驾保险,包括:针对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不同场景下自动驾驶的风险特点,设计差异化的保险条款;考虑将因数据泄露或被篡改等问题引发的事故纳入保险赔偿;根据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使用记录等因素,实时或定期调整保费;与科技公司合作共同研发适应自动驾驶时代的保险产品和风险评估模型等。
王浩表示,未来智驾车辆大范围应用后,出险率高低主要取决于智驾技术的成熟度、车辆运行状态的安全性、道路环境与车辆之间的协同性,以及其他非智驾车辆驾驶者的操作习惯等。要降低出险概率及改善智能车险的盈利状况,除了提升智驾车辆自身的智能化、可靠性和敏捷运行能力外,还需解决道路环境中更多不特定对象的问题,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模型打磨和数据训练。
潘雪晴认为,智能驾驶风险的共担和转移,需车企、险企、监管三方协同发力,推动技术、商业与制度的平衡发展。未来,可以探索车企险企责任共担机制——车企为技术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险企根据事故数据设计浮动保费,对于事故率低的车企给予保费优惠,反之则提高保费。同时,由政府主导建立智驾事故数据库和标准认定流程,为责任认定和保费定价提供数据支持和标准依据。
实际上,监管部门也在推动保险业更好满足智能驾驶市场的保险需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近期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主动顺应智能驾驶趋势”。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后续各方的协同努力,智驾保险有望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改善险企的盈利情况,弥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板,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孟茜云上一篇: 五部门:实施消费供给提质行动,支持汽车产品、电子产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 下一篇: 最后一篇
相关阅读
- 02-19 股价“上下翻飞”的超微电脑:盈利可期,前景向好
- 02-19 传腾讯正整合四大产品线,以高效组织变革推动AI时代的产品布局和升级
- 02-19 建行企业银行-建行企业银行下载app官网
- 02-19 北京银行
- 02-19 华夏银行-华夏银行信用卡客服电话95577
- 02-19 建设银行-建设银行客服95533
- 02-19 招商银行信用卡电话
- 02-19 比特币破产故事大全最新
- 02-19 山西芮城怎么样
- 02-19 江益镇怎么样
- 02-19 怎么实时卫星地图
- 02-19 夏天的的天气怎么写-夏天的天气怎么写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