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 > 银行业多维度赋能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银行业多维度赋能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4-14 14:19:03来源:www.luwei123.com发布:二蛋

  作者: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特聘教授巴曙松

  作为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这一论断既是对“两个毫不动摇”基本方略的延续深化,更显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以贯之的理论逻辑。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全球经济格局也在出现空前的大变局,民营经济既迎来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结构性矛盾与转型阵痛交织的挑战。一是结构性融资约束尚未根本缓解,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国企高出1.5-2个百分点,且信用贷款占比不足30%,折射出传统信贷供给与民营企业轻资产特征的结构性错配;二是投资动能呈现阶段性收缩特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疫前收缩17%的背景下,需警惕并打破“预期转弱—投资收缩—就业下降”的负向循环预期;三是存在治理能力短板,全国工商联调研显示,34.6%的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规范董事会,产权模糊、代际传承风险等问题制约转型升级;四是如何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及时拓展海外市场,顺利地出海布局,民营企业还处于非常初步的起步阶段。

  面对上述问题,银行业需以“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为根本,有条件通过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发展实效。

  第一,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融资供给机制,优化信贷服务流程,推动降低民企融资成本,构建更加适配民营经济的信贷供给体系。当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本质上是金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足的体现,商业银行应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痛点,在提升信贷服务质效方面重点发力,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一是针对民营企业设定合理的信贷配给机制,提升对于民营企业的服务覆盖率和信贷可得性,例如对专精特新、绿色制造等战略领域实施穿透式信贷直达,以及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占比。二是优化民营企业信贷响应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金融领域的实践,考虑建立民营企业快速审批通道,尝试推行“平行尽职审查 时效监督”双轨机制重构审批流程,如有的银行通过建立专职审查团队、嵌入智能时效预警模块,使审批效率提升40%。三是构建适用于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框架,突破传统财务指标依赖,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效率偏低的核心症结在于风险评估维度单一,未来可以通过将知识产权价值、研发投入强度、供应链稳定性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估体系,缓解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第二,商业银行应有效识别企业需求,创设投资动能激活工具,赋能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匹配。除了助力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资源配置的手段,主动引导民营经济提质增效。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服务体系,实现精准施策。如对于初创类企业,可以考虑提供无担保创业贷款,助力初创类型企业迅速发展;对于成熟企业,则可以考虑有担保的较低利率的贷款,为成熟企业提供合理的流动性;对于小微企业,则应当简化信贷流程、降低综合成本。二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职能,创设投资动能激活工具。例如可以通过开发“研发投入贷”、“技改投资贷”、“设备更新贷”等专项产品,引导企业在关键领域增加投资。三是引入“投贷联动”模式,赋能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例如有的银行“投贷联动”模式,通过理财子公司设立科技股权直投基金,对高成长性科创企业实施“债权 股权”组合投资,既解决轻资产企业抵押难题,又通过持股参与治理优化。

  第三,商业银行应大力拥抱科技创新,借助数字技术力量,打造智能化、精细化的民营经济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金融科技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深度重构金融生态。据统计,2024 年国有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超 1254 亿元,同比增长 2.15%。面对技术浪潮,商业银行必须主动拥抱变革,将金融科技与服务民营经济有效结合。一是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服务能力。商业银行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智能化融资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瞬间抓取企业的经营流水、纳税记录等多维度数据,自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压缩审批周期,提高信贷投放效率。二是通过金融科技增强对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的定价能力。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更加精准的风险定价模型,结合企业的信用状况、行业前景等因素,为每一笔融资业务制定最合理的价格,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融资的可得性。三是,借助科技手段进行风控体系的升级。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风险管理从滞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形成覆盖“客户准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风险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智能防控机制。有的银行部署的企业级知识图谱系统,可实时监控关联交易、担保圈等风险传导路径。2024 年上半年,这家银行通过该系统预警风险事件 123 起,涉及金额 35 亿元,风险识别准确率达 92%。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的银行业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信贷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科技赋能,有效完善针对民营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构建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这既是金融回归本源的必然要求,也是银行业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若涉及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Copyright © 2017-2024 www.luwei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芦苇下载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6174号-5

芦苇下载站订阅号